一、中国旅游文旅综合体如何迎风而上健康发展?

原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我国旅游直接投资超过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全国已有144支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超过8000亿元。未来我国旅游度假产业规模将达10万亿级,成为支柱产业,文旅产业依然是最值得投资的产业之一。尤其是进入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后,各路资本对文旅产业竞相追捧,市场蕴藏的巨大投资空间和潜力进一步被激发。

面对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文旅产业未来如何健康发展是从业者应静下心来细细思量的问题。

文旅综合体项目开发中,一些地方追求特色小镇建设数量而忽视质量,建设过程中盲目跟风、急于求成,缺少周密严谨的规划,这让许多特色小镇陷入无“特色”的窘境。一些企业打着主体公园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不一而足。

一直以来,文旅综合体项目多与地产结合。这类项目往往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且对内容运营整合要求极高。对于各方来说,如何规避投资风险,如何避免“借旅游之名,做地产之实”,如何在项目中装入好的内容并加以创新形成差异化,是开发文旅综合体项目面临的一道难题。

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旭认为,文旅产业发展的四个趋势是IP、人才、内容和社群四个升级。优质的文旅项目并不是由硬件或者是资金来决定的,首先要看它里面是否有IP。把强势的旅游IP导入,是项目运营的关键。如果只是拼硬件、拼资金,结果只会收效甚微。

目前旅游业已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斜坡式上升。大地云游CEO王亚博认为,文旅项目需要有产业的支撑,同时还需要有懂运营的人才,人才是左右项目生死非常重要的核心因素。在他看来,文旅综合体健康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依托,以大数据为支撑,进行以整体运营为基础的商业业态规划分析。

文旅综合体项目极其考验当事企业的融资能力、重资产运营能力、内容IP规划能力,甚至是政策把握能力,多项能力缺一不可。个性化、差异化的项目打造是引流的关键,IP的运作则是项目开发的一大战略。在打造文旅综合体项目时,需要充分结合自身IP,创新运作思维,深入挖掘文旅项目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将项目与文化完美融合,形成自身独特的差异化优势,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

来源:经济参考报

二、2018年中国旅游经济总体情况如何?

据报道,中国旅游研究院和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近日发布了第十部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2017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和2018年发展预测》,明年旅游经济总体持乐观预期。

报道称,《分析》预测,明年国内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稳定增长,入境旅游平稳发展,旅游投资维持高位,旅游就业稳步增加。国内和入境旅游人数有望超过5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预计突破6万亿元。旅游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新解决旅游就业100万人。

2018年,稳步复苏的世界经济将进一步夯实国际旅游市场的经济环境,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推动旅游业更平衡、更充分发展,旅游业政策红利将加快释放,这些都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利好。

《分析》认为,2018年应抓住旅游经济继续繁荣增长、理性发展的主基调,把品质旅游作为全年旅游发展的工作导向,围绕更多国民参与、更高品质分享两大目标,全面深化全域旅游、供给侧改革、旅游外交等一系列重点工作。

三、旅游产业发展将一枝独秀吗?

在刚刚过去的元旦期间,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经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显示,2018元旦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1.33亿人次,同比增长11.0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5亿元,同比增长11.22%。

仅2017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就高达25.37亿人次,旅游收入2.17万亿元。综合全年来看,尽管具体数据尚未公布,但2017年中国旅游产业承接的旅游人数超过50亿人次毫无压力。在旅游消费持续景气之大背景下,过去一年的中国旅游产业高速向前。交通、住宿、餐饮、景区都已呈现全域旅游态势,千万个具体项目又更新出与其他产业交融相促的形式。

不久前,中国旅游研究院与蚂蜂窝联合发布了《重新发现世界:全球自由行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已全面进入“碎片化旅游时代”。90后新消费主体的登场,正自下而上地加速着供应链的迭代,消费移动化、需求个性化、目的地IP化、产品细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旅游消费需求端的变化已传导至上游供给端。事实上,近年来,伴随着中产阶层规模的扩大,新的消费群体推动了我国旅游业新消费业态出现,进而掀起了一轮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12月出台的“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中则提出要大力推进旅游产品创新,扩大旅游新供给。一场围绕旅游消费业态升级,转变发展理念的行动已经在路上。

四、端午旅游哪些地方值得去?

国家旅游局今日发布《2017年端午节假日旅游指南》。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预计,端午节假期全国旅游市场将接待游客0.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达330亿元。 市场总体将呈现以下特征:

1.短途周边游占主流

调查显示,短途周边游依然是游客出游首选。居民出游以近郊游(44.1%)为主,其次是国内跨省市游(42.4%)、港澳台旅游(25.0%),以及出国游(23.3%),动物园、主题乐园、园林、山岳、水世界、民俗游、生态游等成为当季短途周边游热门主题,西安、成都、苏州、桂林、三亚、杭州等是国内热门目的地。

2.家庭亲子游成亮点

临近儿童节,提前为孩子过节成为家长出行的主要动力。调查还显示,端午期间以家庭和亲友结伴的自助游分别占46.8%和39.8%,游乐设施齐备、路程时间较短、可以玩沙、玩水的旅游景点受亲子家庭青睐,海洋公园、动物园、主题乐园预订火爆,迪士尼和环球影城受到以亲子游为主31-40岁群体的热捧,也颇受24-30岁年轻人的欢迎。

3.民俗体验受游客青睐

作为重要传统节日,民俗游成为居民端午出行主要选择,品民俗、赛龙舟、古镇游、祈福游等主题颇受青睐,二三线城市热度不断攀升。长江流域的嘉兴、杭州、成都、苏州等民俗风味浓厚的目的地受到游客追捧,湖南汨罗因为祭祀屈原等民俗活动迎来大量游客,台儿庄古镇、乌镇、周庄等古镇也是出游热点。

4.高温催热亲水避暑游

随着各地进入夏季,天气普遍转热,居民去周边景点戏水避暑的需求旺盛,全国各地的水世界迎来了游客接待高峰,海滨城市、海岛游以及山水景区游持续升温。普吉岛、冲绳、马尔代夫、沙巴和巴厘岛等都是出境旅游热门,受近期“丝路旅游”热的影响,赴东南亚、东欧的出游需求有所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