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果树瀑布周围还有什么好玩的
夜郎洞、天龙屯堡、龙宫、格凸河景区、西江千户苗寨等都是黄果树瀑布周边的景点。具体介绍如下:
夜郎洞
夜郎洞位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传说夜郎王曾居住于此而得名。夜郎洞距清黄公路和 320 国道分别为15 公里和17公里,与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石头寨景区紧紧相连,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溶洞群景区,也是一个水旱相结合的溶洞。景区内有神奇壮观的夜郎洞、石花洞、蜂子岩洞、响水洞等大大小小的溶洞组成的溶洞群,以及天坑、燕峰斜崖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胜景云集,水旱溶洞景色各异,是喀斯特地貌中一个特殊的溶洞群景区。
天龙屯堡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平坝县,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 公里。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
西江千户苗寨
寨子坐落于河谷,四面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源于雷公坪的白水河,蜿蜒流淌,穿寨而过。河水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从河两岸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连绵成片的红彤彤板壁,在阳光照射下,一片辉煌。房前屋后,翠竹点缀,寨脚寨顶,枫叶掩映。
龙宫
龙宫位于贵州省西部,从省会贵阳市、景区所在地安顺市或云南方向到龙宫旅游,十分便利,全程高速公路直驱。
龙宫,与享誉中外的黄果树风景区毗邻,共同构筑了贵州黄金旅游线路。龙宫是全世界天然辐射剂量率最低的地方,到龙宫旅游,能有效地避开大量的辐射,长久居住对人体有奇特的疗效功能。
格凸河景区
它集岩溶、山、水、洞、石、林组合之精髓,融雄、奇、险、峻、幽、古为一身,构成一幅完美的风景图画,是稀世之珍的喀斯特自然公园。这里既有世界最美的喀斯特地貌,又有举世无双的大穿洞绝景燕王宫,也有古朴的民族文化之景悬棺洞葬;有巨大幽深、气势恢弘世界第二洞穴厅室苗厅,又有景观壮丽的星星峡谷;有堪称一绝的世界最高古河道遗迹盲谷,也有国内最深的竖井通天洞,还有地球上人类最后穴居部落洞中苗寨;也有明媚多姿的格凸鹰燕以及众多珍奇动植物,又有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贵州有哪些公园
太多了。。黔灵山公园、玉舍森林公园等等
三、石头寨的景点特色
石头寨旅游的最大景观便是观石头建造的民居,它以石为墙,以石为廊,以石为柱,以石为瓦。石头寨,当地布依语称之为“板波森”,其意是“背靠石山,世居石屋”。石屋层层叠叠,沿着山坡自下而上,布局井然有序。有的石屋房门朝向一致,一排排并列;有的组成院落,纵横交错;有的石屋有石砌围墙,有石拱门进出。寨边竹林、树下安置着石凳、石椅与石桌,可供休憩、娱乐。
石建民居,从外表看是一种以大小不统一、又各具有一定方正形的规则石头,通过错落有致的垒砌而成的坚固房屋。然而,这些民居在建造时却是颇有讲究的:石房依山而建,建房前看中一处地房后,就地开采石料。石屋屋基很高,一都在两米以上,所以家家都砌有进门的石台阶。这里的房屋不用一砖一瓦,建房时先用木料穿榫作为屋架,也有先砌两边石墙,中间架木柱,房架立好后,砌石墙四面“封山”,有的用薄石板隔房间,有的用石块垒砌,有的还要用石柱支撑。房屋无论三间、五间、中间总堂屋,左右两边为卧室。房屋均分为两层,中间铺木板,下层关牲口,上层住人。房屋的外墙体用大小不等的石头来砌合,用石灰混凝 墙面上勾缝虎皮墙;砌石半缝紧密,线条层次匀称。墙成楼毕,再又大小类似的不规则石板盖顶,屋顶吸收了歇山顶的基本样式建筑,规整中又有变化。这种木石结构的房屋造价低,经久牢固,冬暖夏凉,实用而独具特色。全寨石屋久经见雨,则变得洁白如银,自然好看。
石头寨民居的建造外观还十分注重修饰美观,在石头房的整体造型中,虽然受着传统的影响,但能根据自然环境、生产力及经济水平,创造出独特简洁的几何图形美。在石头寨房屋的内部与外部结构装修上,由于运用了大小不同材料的组合,很有肌理美,不规则的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及多边形的石块及圆表的卵石垒砌组合;石头寨房屋的山墙石质榫头上雕有图案,有的是龙形、兽形,有的花卉纹样,别具一格。
四、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你是导游,你该如何介绍?
傣家竹楼
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这类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故无窗。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媳,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僳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缅地输入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一套,少见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
傣家人住竹楼,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考了,这是南亚的湿热气候造成的。唐代樊卓所著《蛮书,名类第四》中曾有简略记述:“茫蛮部落……楼居,无城郭,或漆齿。皆衣青布裤,藤篇缠腰,红缯布缠髻, ……妇人报五色婆罗笼。”这里所指的茫蛮部落即今西双版纳一带。
傣家人的竹楼是坝区类型,由于天气湿热,竹楼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树蔽天,气根低垂;村内竹楼鳞次比,竹篱环绕,隐蔽在绿荫丛中;景洪县的曼景兰寨和橄揽坝就是坝区傣家竹楼的标准型。
过去,傣家竹楼按社会阶级分为官家(召)竹楼和百姓竹楼两种。官家竹楼宽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顶带三角锥状,颇类西方的“哥特式”建筑,用木片复顶。整个竹楼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撑,木柱建在石墩上,有的横梁上雕刻花纹呈ù形或弓形,这是受佛教文化影响的结果,特别是缅寺和亭阁都有这种ù 状花纹。屋内横梁穿柱,结构简单。上木梯后即为“掌房”,正屋为客室,中置火塘,侧旁分隔为二至三间,是主人夫妇和孩子的卧室。官家竹楼客室约有三十平方米大小,能容纳一二十人就座。掌房用篾席铺地,是乘凉和妇女纺织的地方。
百姓竹楼与官家竹楼相同,只是较为狭小,屋顶用茅草覆盖,木柱不准用石墩柱脚,也不准用横梁穿柱,不准雕刻花纹。
为什么傣家人都爱住竹楼不愿住平房呢?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中已经作了答复,该书说:“金齿百夷……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濒江,一日十浴。”原来竹楼的妙用是下可避湿,上可避热,濒临江畔,还可一日十浴。
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傣家的竹楼已发生很大变化,多数竹楼已改为木楼或竹木结构的楼房,茅草盖顶已改为木板盖顶或瓦顶;掌房周围也要装木栏干,可以凭栏眺望小园幽径,楼房开玻璃窗,悬挂美丽的窗帘给古老的竹楼抹上了现代的色彩,又别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