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雨花石馆观后感

雨花石是世界观赏石中的一朵奇葩,它主要产自扬子江畔、风光旖旎的仪征.雨花石以“花”为名,花而雨,美丽迷人.南朝梁代以后,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梁武帝时期,高僧云光法师在石子岗讲经,精诚所至,感动上天,天花纷纷附落,落地化作五彩石子”.后人将砂砾石层中所产的玛瑙石、蛋白石、水晶石玉髓、燧石等统称为“雨花石”,宋人杜绾在《云林石明咐谱》中称:“真州(即今仪征)、水中或沙土中,出玛瑙石”.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写的《雨花石铭》云:“大父收藏雨花石,自余祖、余叔及余积三世,而得十三枚,奇形怪状,不可思议.”由此推知:大约在明万历年间,已出现历史上第一次“雨花石”热,并且也说明了雨花石绝美者稀少难求.

我也有一颗雨花石,它的形状很普通,上面平平的,没有一点岁月的痕迹.令人惊异的是,它的四周圆得让人难以置信,并十分光滑,如同人工打磨过一般.

抹去尘埃,便会发现,这块雨花石上竟缭绕着一片片的绿,不孙冲是那种饱经风霜的绿,也不是那种翠得发亮的绿,而是那种淡淡的绿,带一点青,如同炊烟,袅袅旋转.在淡淡的绿中,抹着一丝血纹,就像一滴血,渗进了水中,飘逸地散开,又聚拢成一条.

它的背面满是雾气.那雾气,蔓延于每一个角落.透过雾的轻纱,若隐若现地看到一层乌乌的灰.

一次,我一不小心把它摔在了地上,摔得很重,顿时迸飞了一块角.从此,它变了模样,再也不圆了,像天上的圆月,突然间被咬去了一小块.

我轻轻地抚摸着它的伤痕,那淡淡的绿,映着几丝血纹,连着乳白色的薄雾,衬着点点灰,簇拥着一团棕褐,这一切激凯纯反而更增添了几分魅力.

一块圆中有缺的雨花石,仍能放射出如此的光彩,使我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谁能在一生中不被绊倒过?但跌倒后爬起来再度奋进,才更能显示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南京长江大桥观后感一千字

某日,我和几位同事一同到南京学习。

学习结束后,我们到长江大桥(当地称为一桥)感冲闭腔受它的雄伟壮丽。

我们来到大桥中央,看到大桥两侧各有几间简陋的小房子,但大都锁着门。

我们右手边的一侧建有两间简易房,每间房子里各有一名站岗的士兵。

大桥上人来车往,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两名士兵的。

这两名士兵相互间也隔了几十米的距离。

我们拍了几张照片后,便徒步回返。

快走到桥头时,我看到一名六十多岁的老年妇女正一手提着一个垃圾袋,另一只手拿着一个夹子在桥头捡拾垃圾。

虽然那时才九点多钟,但当地已是闷热难耐了,我们只徒步行走汗水就已经湿透了衣服。

那个老人穿着黄色的工作服散衫,头上戴着防晒用的帽子和围巾,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

她一定比我要热得多了。

看到这些,我就在想,在平时老师们谈到工作时,听的最多的是抱怨。

老师们往往抱怨收入不如做生意的,不如有灰色收入的公务员,不如邻近县的老师,更无法和城市的教师相比。

他们也会抱怨教师地位低,不受人尊重,还会抱怨工作累、学生难管、家长难“对付”,等等等等。

的确,这些确实是当下这个社会大环境存在的问题,抱怨几句也很正常。

但换个角度想想,如果让你和在长江大桥上站岗的士兵换换岗位,你愿意吗?他们的工作很轻松,但你能忍受得住那份孤独吗,你能忍受得住那种约束吗?如果让你和那位在桥头捡拾垃圾的老人换换工作,你愿意吗?他们的工作也不累,但你能适应得了他们的工作环境吗,你能接受他们的待遇吗?恐怕没有一个人会说愿意,如果这样的话说明我们的职业比很态颤多人要好得多。

教师的职业虽然并不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是“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它只是一种职业而已,但就像魏书生老师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自己把它看作是最光辉的职业,自己看得起自己,把平常的工作看作是宏大的世界,自强不息,不断超越自我”,那我们同样可以享受到工作带给我们的乐趣,活出自己的精彩。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抱怨,那么这种抱怨既改变不了现状,并且它带给自己的只有一肚子委屈,只能使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

既然抱怨无法改变现实,那我们就改变一下心态,发扬一下阿Q精神,把平凡的工作看作是伟大的事业,做出成绩来,我们的生活同样会充满乐趣。